top of page

野生動物學會

2025年7月16日

遊蕩犬隻對臺灣原生食肉動物時空生態棲位之影響 (2025)

Hsin-Cheng Ho(何欣澄) a,   Tzung-Su Ding(丁宗蘇) a, Hsiao-Wei Yuan(袁孝維) a , Jo-Szu Tsai(蔡若詩) b, Guo-Jing Weng(翁國精) c, Yu-Hsiu Lin(林育秀) d, Hsiang Ling Chen(陳相伶) e, Yu-Bo Huang(黃于玻) f, Shih-Ching Yen(顏士清) g


在同一營養階層的動物之間,常會透過生態棲位分化以促進物種共存。然而,當環境中出現新的共同掠食者時,為了避免與掠食者相遇,這些物種可能會在時間或空間上調整牠們的活動,而這種改變可能反而導致原生物種間的生態棲位重疊程度增加。家犬(Canis familiaris)是廣泛分布的外來入侵種食肉動物,對臺灣原生哺乳動物構成嚴重威脅。我們推測,遊蕩犬會主導空間和時間資源,進而迫使本土中型食肉動物調整其現實棲位(realized niche)以避免與犬隻相遇。我們預測遊蕩犬的威脅將導致:(1) 原生食肉動物的活動量與犬隻活動量呈負相關;(2) 原生食肉動物會在空間或時間上迴避犬隻;以及 (3) 原生食肉動物間的空間或時間棲位重疊程度將增加。


本研究針對臺灣的四種中型食肉動物:白鼻心(Paguma larvata)、鼬獾(Melogale moschata)、麝香貓(Viverricula indica)與食蟹獴(Herpestes urva)進行探討。我們透過1270個自動相機取得資料,並使用相對活動指數(RAI)、棲地占用模型(occupancy models)及核密度估算(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來分析數量變化及時空棲位重疊的情形。


研究結果發現犬隻的RAI與鼬獾(p < 0.001)及食蟹獴(p < 0.05)的RAI有顯著負相關。鼬獾在空間上表現出明顯的迴避犬隻行為(物種互動因子SIF < 1),但食蟹獴則與犬隻在空間上共存(SIF > 1),這可能是因為食蟹獴高度仰賴特定棲地環境(例如鄰近淡水環境的森林)。我們並未觀察到原生食肉動物之間的時空棲位重疊程度有顯著改變,因此未來可能需要進行更細尺度或其他維度的觀察。此研究清楚呈現遊蕩犬對鼬獾與食蟹獴的影響,凸顯出維護溪流沿岸生態環境避免遊蕩犬威脅的重要性。未來的研究應加入其他棲位維度的探討,以更全面了解犬隻的影響。


歡迎聯絡:顏士清 (yensc@mx.nthu.edu.tw)


遊蕩犬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