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鼬獾

台灣野生動物學會

2024年11月12日

台灣鼬獾狂犬病口服疫苗誘餌設計的初步評估(2018)

Ryan M. Wallace、賴玉菁、Jeffrey B. Doty、陳貞志、Neil M. Vora、Jesse D. Blanton、Susan S. Chang、Julie M. Cleaton、裴家騏

 

背景

台灣自1961年起被認為是狂犬病的非疫區,直到2013年在新建立的野生動物疾病監測計劃中,才再次確認狂犬病毒在台灣鼬獾間傳播著。鼬獾這種動物分布於中國南部與東南亞地區,但其生態區位(ecological niche)尚未被充分了解。

研究方法與主要結果

本研究於2013年在台灣野外和圈養環境中測試了6種口服狂犬病疫苗(oral rabies vaccine;ORV)的誘餌,以作為狂犬病控制策略的初步可行性評估。我們在野外以自動相機共紀錄了46個工作天,記錄到6隻次的台灣鼬獾和14隻次的其他非目標哺乳動物;鼬獾並無取食任何誘餌,但8份誘餌都被非目標物種取食。而在圈養環境中所提供的18份誘餌中,有5份餌料被鼬獾取食。整合圈養和野外試驗並分析餌料適口性後發現,台灣鼬獾取食了9份棉花糖誘餌中的1份(11.1%)、21份魚粉誘餌中的1份(4.8%)和所有3份水果味誘餌,另外3份肝臟誘餌則都沒有取食。鼬獾平均花261分鐘才首次以吻部接觸非水果味餌料,而對水果味餌料的首次接觸所花時間平均為34分鐘。總體而言,鼬獾尋找水果味誘餌的速度比非水果味快8倍、花更多時間取食水果味誘餌,且咬穿疫苗膠囊的可能性高出7.5倍。

結論與重要性

在兩次獨立發生「犬傳染至鼬獾」的宿主轉移過程後,鼬獾現在被認為是中國與台灣的狂犬病宿主,而鼬獾屬的其他物種也廣泛分佈在整個中南半島,因此也都有可能是未知的狂犬病宿主。本初步研究顯示需要進一步對小型食肉目動物開發水果味餌料,並進行圈養和野外測試。同時,未來研究亦需探討非目標哺乳類對口服疫苗的取食競爭、螞蟻(的干擾)、餌料設計和茂密的熱帶地景等因素對ORV策略的潛在挑戰。

歡迎聯絡:賴玉菁 (yuching.lai.GIS@gmail.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