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海豚
台灣野生動物學會
Feb 2, 2025
Social structure in a critically endangered 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 (Sousa chinensis) population
極度瀕危台灣白海豚族群的社會性(2016)
Sarah Z. Dungan, John Y. Wang, Claryana C. Araújo, Shih-Chu Yang, Bradley N. White
當動物的社會行為影響到生存率與生殖表現時,這種行為可能成為影響族群存續的重要因素。對於高度社會化的物種(例如鯨豚類)來說,這種影響尤其顯著。在面臨威脅的族群中,瞭解社會行為與存續能力之間的關係至關重要。透過研究社會網絡結構,可以深入了解這些族群如何應對人類活動帶來的衝擊。
本研究採用2007至2010年間所收集的74隻個體的照片辨識紀錄,分析臺灣西岸瀕臨絕種的台灣白海豚[1]個體間的聯繫模式。
該族群的社會網絡結構表現出非常緊密的連結和互動,這種情況在這類物種中並不常見。
結果顯示,雙階模型(two-level model)最適合用來產生標準滯後關聯比[2](SLAR),包括「不到一天的短期關係」,以及「預期可持續接近十年的長期關係」。這些長期關係主要出現在幼豚與母豚之間,而短期關係則似乎出現在那些母幼大群體中血緣關係比較弱的海豚身上,並可能影響社會網絡組成單元的獨立性(modularity)。
當用距離來定義海豚之間的關係時(例如在一個身體長度以內的距離視為高聚集性),本研究發現,幼豚常表現出顯著的高聚集性。有些幼豚與其他幼豚以及不只一隻成年個體會表現出高聚集性,這使得母子之間的關係變得有些模糊,而這也可能是成年個體合作養育幼豚的證據,對於提升幼豚的存活率及建立幼豚間的關係可能具有重要意義。
臺灣白海豚[3]的聯繫模式,顯示了該族群在面對數量減少、隔離、分布受限及人類壓力等條件下,可能選擇了有利於長期合作的行為應對方式,特別是幼豚與母豚之間的長期關係模式,以減少對社會動態產生干擾的人為影響(如漁業與棲地破碎化),應有助於改善該族群的長期存續力。
[1] 原文使用「中華白海豚(Sousa chinensis)」。
[2] SLAR (Standardized lagged association rates)參見:https://hdl.handle.net/11296/wq29st
[3] 原文指東台灣海峽的印太洋駝海豚族群。
聯絡人:Sarah Z. Dungan (sarah.dungan@mail.utoronto.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