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台灣聯絡人:孫敬閔

Jul 9, 2025

臺灣東南部中華穿山甲的食物組成與季節性食性變化(2025)

孫敬閔Nick Ching-Min Sun, 梁竣傑Chun-Chieh Liang, 林宗岐Chung-Chi Lin, 裴家騏Kurtis Jai-Chyi Pei, 李後鋒Hou-Feng Li


食物組成能為物種的行為、覓食生態及棲地利用提供重要見解,這對於域內(in situ)及域外(ex situ)的保育工作至關重要。近幾十年,盜獵與棲地破壞使得中華穿山甲族群數量下降,因此我們更需要去了解他們的生態需求,才能達到有效的保育。本研究透過收集無線電追蹤的台灣中華穿山甲糞便樣本,探討這種專食蟻性動物(myrmecophagous)的飲食組成,並減少傳統被動飲食評估方法中的偏誤。研究採用糞便過濾技術與消化率分析,確定穿山甲的獵物種類及數量。


在132份糞便樣本中,共辨識出4種白蟻(隸屬2科4屬)與58種螞蟻(隸屬5亞科25屬)。其中,11種獵物(包括白蟻科、家蟻蟻科及山蟻亞科成員)出現頻率超過50%,而30種獵物(占48.4%)的出現率則低於10%。值得注意的是,白蟻與螞蟻類群合計各佔了將近一半的總獵物生物量,其中以台灣土白蟻Odontotermes formosanus貢獻最高的生物量(40.8%),其次為寬結大頭家蟻Pheidole nodus(10.55%)、厚毛巨山蟻Camponotus monju(8.69%)、長腳捷山蟻Anoplolepis gracilipes(7.85%)、小象白蟻Nasutitermes parvonasutus(6.27%)及矢野寡家蟻Carebara yanoi(5.78%)。


此外,穿山甲在夏季食用的白蟻數量明顯少於其他季節,而白蟻生物量在4月至6月之間達到峰值,這與白蟻的分飛季節相符。相比之下,螞蟻的取食量在夏季達到最高峰,但其季節性波動不如白蟻顯著。螞蟻消耗的高峰可能與其季節性供應及覓食行為有關。


整體而言,研究結果顯示,大白蟻亞科(Macrotermitinae)是中華穿山甲分布範圍內的重要食物資源。為全面了解中華穿山甲的覓食生態與生活史,未來研究應聚焦於穿山甲與獵物之間的關係,並考慮季節性影響及獵物族群的營養價值。


歡迎聯絡: 孫敬閔 houfeng@nchu.edu.tw

bottom of page